本报记者 张梅
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离不了它,但又因其价格高昂、使用频次不高,难以抉择是否投资购买。
6月5日,针对如何实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高效共享、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如何服务企业创新等话题,记者采访了西安交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主任高禄梅。
记者:为什么要推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这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何积极作用?
高禄梅:随着陕西各项推动创新的政策持续加力,科技企业发展迅速,对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需求愈发强烈。然而,企业多元化的创新需求与高校院所提供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相对单一的测试服务之间存在明显不匹配,宝贵的科研资源在支撑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因此,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就要充分挖掘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服务潜能,为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积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创新成本。陕西科教资源丰富,高校院所科研实力雄厚,拥有一批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具备面向社会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能力,但部分设备功能开发不足,服务能力单一,难以匹配企业复杂多样的创新需求。开放共享机制可盘活存量资源,进一步开发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并提高使用频率。
强化产学研协同,加速技术攻关。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往往缺乏高端仪器支撑研发。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可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提升创新效率。同时,能推动高校院所和企业双方深度合作:企业依托仪器设备开展技术攻关,高校院所通过服务产业提升设备功能开发能力,形成“需求牵引研发—研发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
提升服务效能,支撑产业升级。当前,企业对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需求快速增长,但高校院所提供的标准化测试服务难以满足个性化、综合性的技术需求。开放共享机制可推动仪器设备的功能拓展、多技术联用及专业化服务升级,更好支撑企业从基础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最终服务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如何进一步引导高校院所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充分释放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服务潜能,为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提供更强支撑?
高禄梅:当前,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面临的核心矛盾是高校的仪器服务以专业分类为主,而企业需要的是解决综合性技术难题,供需之间存在“翻译”障碍。因此,我们要通过探索新机制、新政策,提升科研设备设施资源平台的技术服务能力,建立面向企业创新的技术服务机制,搭建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与企业研发创新有效对接的服务平台,有效支撑创新型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我们可以构建类似于“好医生”的在线平台作为连接企业与科研资源的桥梁,建立供方(全省高校院所)的大型科研设备设施资源信息数据标准库,并根据应用领域“翻译”需方(企业)的技术难题或需求。通过这种方式,企业需求与专家集体智力可实现精准对接。
平台还可整合全省技术专家力量,按技术方向或技术领域构建专家库,将企业的综合技术难题分解,“翻译”成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能够实现的技术服务方案,提高设备资源平台的技术服务效能。
记者: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中,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非常关键。如何培养既懂仪器操作又了解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高禄梅:当前,我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规模快速扩张,但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明显滞后,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职业发展通道不畅,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二是激励机制不足,技术服务积极性不高;三是实战能力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经验不足。
要突破这些瓶颈,我建议: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科技部门制定“大型设备技术专员”专项人才计划,建立专业技术职称评审通道;支持高校开设“仪器科学与产业应用”交叉学科,培养既掌握设备操作又懂产业工艺的复合型人才;鼓励企业技术骨干到高校相关部门挂职交流。
创新激励机制。对解决重大产业技术难题的技术人员给予重奖;建立技术服务收益分成机制,技术人员可从企业服务收入中获得合理报酬,将技术服务成效纳入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指标。
强化实战能力培养。支持校企共建“产业需求导向”的实验平台,联合开展高温高压、特殊气氛等复杂工况下的测试方法开发;设立专项经费,鼓励技术人员参与企业研发项目,积累实战经验;定期组织产业技术需求对接会,促进技术人员深入理解行业痛点。
建立“设备专家服务团”制度,按产业链组建跨单位的技术服务团队,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推动技术人员直面产业需求。
总之,我们要不断创新机制,真正发挥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服务产业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