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技术创新 » 正文
西北首例声门上型喉癌创新术式为患者重建生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5-07  来源:西安日报  浏览次数:58
核心提示:重获清晰发音和自如吞咽能力  ■记者马相  我原以为这辈子再也说不出话了54岁来自甘肃的张先生(化名)摸着自己的喉部,声音
 重获清晰发音和自如吞咽能力

 

  ■记者 马相

  “我原以为这辈子再也说不出话了……”54岁来自甘肃的张先生(化名)摸着自己的喉部,声音哽咽。三个月前,一场西北首例高难度手术让他的生命迎来转折,不仅成功切除肿瘤,更让他重获清晰发音、自如吞咽的能力。

  从声带下方“包抄”彻底切除肿瘤

  持续数月的咽喉疼痛和近一个月来的声音沙哑让张先生隐隐不安。当他接到当地医院的一纸“喉癌”诊断时,犹如晴天霹雳。“肿瘤范围很大,喉咙很难保留了……”他害怕失去声音、无法进食,更怕成为家人的负担。

  但转机出现了。陕西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梁昆副主任医师团队经过精准评估,发现一线希望:虽然CT、磁共振和喉镜都提示肿瘤已经越过声带侵犯喉腔下部,但是团队认为很可能是瘤体过大的原因。“对于肿瘤侵犯位置的准确判断,会极大影响我们是否要因为切除肿瘤而牺牲患者的喉部功能。切不干净会复发,切得太多会失声。”梁昆表示。

  经过多次讨论,综合患者自身情况,团队决定实施声门下入路水平半喉切除+舌根组织瓣修复+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术中,梁昆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精准定位声带前联合下缘,在小心地打开喉腔的那一刻,团队如释重负,“正如我们预料的那样,因为肿瘤体积过大下垂入声门下区,其基底部并未越过声带前联合区。”这意味着,保留喉功能的先决条件达到了。

  传统水平半喉切除术的切口位于声带以上水平,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喉部功能,梁昆团队大胆提出将切口下移3毫米,从声带下方“包抄”,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保留声带主体。

  “活体补丁”为患者修复喉部结构

  完整切除肿瘤后,如何重建喉腔,恢复患者术后吞咽功能,成为梁昆团队面临的第二关挑战。

  梁昆解释道:“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单纯地将残留喉部与舌骨拉拢缝合,术后患者不仅极易呛咳,而且颈部会有持续牵拉感,不敢做抬头动作,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有很大影响。”

  舌根组织血供丰富、延展性强,且与喉部同属咽腔“邻居”,移植后存活率高,堪称“天然建材”。更关键的是,它能让重建的喉腔保留柔软性和弹性,完美模拟正常吞咽动作。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舌骨与肌肉之间取一小块带血管蒂的组织瓣膜作为‘补丁’,然后将瓣膜的血管与喉部残留血管显微吻合,用残留的声带和移植组织共同构建‘新声门’,修复喉部结构。”梁昆介绍道。

  回忆起手术的感受,梁昆说:“就像在独木桥上跳舞一样,每一步都要恰到好处,分毫不差。手术持续了大概6个小时,需要高度专注,非常累,但在团队的整体配合下,非常顺利。”

  术后第七天,张先生颤抖地端起水杯——没有呛咳!“拔胃管那天,家里特意端来一碗热汤面。我一口口咽下去,眼泪止不住地流……原来能正常吃饭,这么幸福。”

  近日,记者见到术后三个月到医院复查的张先生,他已拔除气管套管,声音清亮如初。“现在我能陪孙子背古诗,还能和老伙计们下棋聊天,就像做了一场梦。”

  回顾这个西北首例声门上型喉癌创新术式,梁昆感触颇深:“无论是从切口设计还是功能重建,都要以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为终极目标。医学的终极使命,应该是以医者技术的不断突破,让每一份绝望都能听见希望的回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