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举行的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强调,要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改革。西安作为“硬科技”概念的发源地,具有科技优势、教育优势、文化优势和地缘优势,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为西安产业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依托西安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改革,构筑新的发展优势。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要加大技术攻关力度。鼓励奕斯伟、秦川机床、铂力特等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承担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增材制造、先进材料、科研仪器等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加快形成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支持西安华为、隆基绿能、西部超导等具备条件的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前瞻性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升规。鼓励制造业企业增资扩产、更新设备,加大产业化投资力度,对实施就地产业化生产制造的企业,支持解决场地、设备购置等方面需求。
二是要加强中小企业孵化。支持科技企业加速器、孵化器、众创空间升级晋档、提质增效,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支持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等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围绕完善产业生态牵头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众创载体,孵化聚集一批上下游企业。同时,支持区县、开发区布局建设特色创新街区、产业园区。
三是要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陕汽、法士特等科技领军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整合产业链配套企业,成长为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与此同时,围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特色产业领域,支持建设一批产业创新聚集区,配套健全项目、人才、金融、服务等资源,集中力量培育一批规上企业、科技领军企业。
四是要增强企业研发力量。详细制定企业研发机构备案管理办法,支持企业引培高水平人才,组建研发团队、研发机构。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规模以上企业,分类分档给予研发投入奖补。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全面开展研发活动。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加强专利布局和应用,培育高价值专利组合。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一是要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即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转化平台,提供概念验证、技术优化、成果熟化、二次开发、小批量生产、性能测试等服务,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二是要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进一步探索“校招共用”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优化海外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为重点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集聚更多优秀人才。同时,加快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校地融合发展示范区,加速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三是要促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协同攻关。支持比亚迪、奕斯伟、铂力特等“链主”、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密切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薄弱环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常态化挖掘企业技术需求,鼓励企业出题,引导高校院所答题,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组织方式,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推进科技与金融有效融合
一是强化财政出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完善集产业投资基金、创新投资基金以及细分领域引导基金于一体的未来产业基金群。支持创投风投行业发展,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同时,推出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科技保险贷款、技术交易信用贷款等科技金融政策产品,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
二是持续推出特色信贷产品。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轻资产企业,西安已经推出了“高信贷”“微小宝”“智权贷”等特色信贷产品,这些产品通过政府增信和风险补偿,降低企业的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进一步丰富绿色信贷产品,更好地满足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
三是推动技术产权证券化。持续强化与各金融机构的协同联动,加快推进市级技术产权(技术交易)资产证券化业务落地,全力为西安科技型企业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融资服务体系,积极打造“凭技融资”的“西安模式”。
四是支持科技金融专营服务机构建设。打造“股债贷保”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对科创企业进行全方位、全周期赋能,有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一是加快构建西安“3+2+N”的未来产业空间格局。依托高新区、经开区、西咸新区,优化未来产业空间和时序布局,促进高端资源集聚,加快重点项目落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依托航天基地、阎良区,发挥航空航天产业优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空航天特色型未来产业集聚区。依托浐灞国际港、曲江新区等区县,瞄准全市未来产业领域场景需求,打造全国未来产业应用场景新标杆。
二是持续推动未来产业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以西安市被确定为“国家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为契机,把握好“试点、重点行业、全制造业推广”三个层次逻辑,组织实施一批以“智改数转网联”为核心的试点项目。例如,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等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是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推动制造业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综合能级,为产业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依托互联网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基础及科技人才优势,聚焦创新赋能、拓展市场、产业招商、引才引育等方面。例如,支持人工智能、工业软件、智能汽车等领域的软件企业发展,探索“一链一软”服务合作新模式。
(作者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