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家讲坛 » 正文
李贺军:C/C复合材料揭秘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5  来源:陕西日报  浏览次数:4162
核心提示:聚焦2019年陕西新增两院院士国家需求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工作中的李贺军。李贺军,男,汉族,1957年12月出生,河南确山人,现为
 聚焦2019年陕西新增两院院士 国家需求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工作中的李贺军

 

李贺军,男,汉族,1957年12月出生,河南确山人,现为西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贺军长期从事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烧蚀涂层、碳纤维增强纸基与金属基复合材料等研究工作,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等领域。他获授权发明专利155件,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多年来,他培养了140余位研究生,其中30余人晋升为教授或研究员。

本报记者 吕扬 通讯员 吴秀青

2019年11月,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贺军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本科、硕士、博士,李贺军学的都是锻压专业。199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哈工大工学博士学位。彼时,国内多家单位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这其中就包括西北工业大学杨峥教授负责的C/C复合材料课题组。是继续从事已获得成果的金属塑性成形技术研究,还是跨入另一个颇具挑战性的C/C复合材料新领域?一心想要做点新东西的李贺军,最终选择了后者,选择了一条艰辛的科研之路。也正是这个抉择,让李贺军与国家的国防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从一点也不懂到行业领军人物

C/C复合材料就是碳/碳复合材料,是以碳纤维为骨架来增强碳或石墨基体的复合材料。它问世于20世纪50年代末,是先进空天飞行器及其动力系统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材料,是发展高尖端武器装备所必需的超高温材料。

李贺军介绍说:“该领域关键技术一直被西方国家严密封锁,而国内这种材料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初尚处于起步阶段。”

来到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李贺军发现,C/C复合材料与自己过去所学的锻压完全是两码事。“几乎是一点儿也不懂。”说起那段岁月,李贺军十分感慨。

心急如焚的他,一头扎进学校的图书馆,如饥似渴地“啃”着一本本艰涩的专业书,笔记写了厚厚一摞。

一段时间的潜心苦读和钻研,让李贺军深刻感受到C/C复合材料的神奇,也捕捉到相近学科的内在联系。不久,他别出心裁地提出将压力加工的方法用于C/C复合材料制备的思路,并申请到国防基金等项目,有力推动了当时处于发展初期的西工大C/C复合材料研究,也让他第一次体会到学科交叉的魅力。

1994年2月,李贺军由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破格晋升为西工大材料学院教授,成为C/C复合材料学科带头人。

“C/C复合材料高于400℃便开始氧化,严重制约了该材料在高温极端环境下的可靠应用。”李贺军说,涂层技术是国际公认的解决此难题的唯一途径,但C/C复合材料氧化敏感性高、热膨胀系数低、表面微结构复杂,传统涂层理论与方法已难于满足,超高温长寿命涂层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挑战性难题。

为突破C/C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的防护温度及寿命,李贺军带领团队通宵达旦地攻关,废寝忘食地测试分析,坚持不懈地反复试验,最终在高性能C/C复合材料低成本制备与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在“九五”末期,使C/C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的使用温度从1400℃提高到1600℃,防护时间从30小时提高到400小时,实现了国内C/C复合材料抗氧化研究的一次飞跃。到“十二五”末,抗氧化涂层的防护水平已达到1600℃、900小时。

就是要拿出硬碰硬的东西

自从李贺军决定扎根西工大的那天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中国武器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做一些扎扎实实的技术积累,拿出硬碰硬的东西来。

有件事一直烙在李贺军的心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李贺军一边悉心培养研究生充实团队的力量,一边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当时,他给国外某高水平研究机构写了一封信,希望与该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生,但他收到了这样的回复:“这个方向,我们不与中国人合作。”

这种断然拒绝深深刺痛了李贺军,也让他彻底明白并痛下决心,必须走自己的路、走创新之路。

“如果不能创新就谈不上跨越,如果不能跨越发展就永远赶不上西方。敢啃硬骨头才能取得大突破,要想有所突破关键是理论上要有创新。创新意识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也是李贺军对团队成员和他的学生常常强调的话。他希望每一个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创新思路,都拥有不懈探索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做科研,真正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让自己所做的科研能够解决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重视积累,注重传承,强调学科交叉,坚持理论创新”是李贺军团队一贯的遵循。

李贺军团队招生时就体现了典型的“跨学科”特点,所招的研究生普遍较“杂”,其本科阶段有学金属材料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也有学机械的、控制的、计算机的,还有学化工的。

团队每周都召开讨论会,这个例会已延续了20多年。讨论会上,常常是学生唱主角,作报告,汇报科研进展,或讲困惑难题。“大家所学的专业不同,互相交流才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李贺军说。

李贺军一边培养研究生,一边开展研究,并逐步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他深刻分析我国C/C复合材料行业现状和发展方向,精准研判其在国民经济生产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开始了项目选取、研究方案的设计、实施等工作,带领自己的研究生夜以继日致力于抗氧化C/C复合材料的研究与探索。

团队很快争取到了一个重要项目,但实验室连一台像样的设备都没有,科研起步之初拿到的科研经费也严重不足。李贺军要求大家把有限的经费都用在“刀刃”上。他们自己提出发明思路,自己画图、采购零部件,自己动手搭建起属于自己的第一台快速致密化设备。

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他们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成绩,在课题的中期评估中,让检查组专家无不为之动容。检查组高度赞赏了李贺军及其团队的科研攻关精神,并将剩余的科研经费迅速拨付到位。同时,充分肯定了团队在C/C复合材料方面创新性、实效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上的研究成果,给了李贺军及团队极大的鼓舞。

新目标 新超越

2016年,李贺军教授团队完成的“长寿命耐高温氧化/烧蚀涂层防护机理与应用基础”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获奖项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取得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国际影响的创新性成果,成果已成功支撑了多型跨代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定型与研制,解决了国家重大战略亟须的多项关键超高温材料应用难题。

该获奖课题经过了长达20多年的持续探索和艰苦攻关。“这个课题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也不是我们得奖的5个人能完成的。”李贺军一再强调成果来自团队的智慧,“事实上,前前后后应该有几十名研究生参与了这项课题的研究,还有团队其他老师在不同阶段作出的贡献……”

因C/C复合材料这个方向国际高端人才相对稀少,团队建设靠引进人才十分困难。作为团队的带头人,李贺军深知,只有置身在一个学术氛围良好的群体中,年轻人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果,这也是留住人才的根本。李贺军总是鼓励和支持团队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出国深造、访学交流和参加国际会议,并尽可能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20多年来,李贺军团队在C/C复合材料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不仅创造出一批一流的科研成果,也培养出一批一流的人才,仅在这个方向就培养了70余名博士、60余名硕士。

在主攻抗氧化碳/碳复合材料方向的基础上,李贺军团队又先后发展了纸基摩擦材料、纳米材料和液固挤压成形金属基复合材料3个研究方向。在工作中,李贺军团队承担或主持了50余项国家课题,系列成果被鉴定专家评为“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核心关键技术国际领先”,先后获授权发明专利11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为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置身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只要不断有新的目标、有新的超越,国家战略亟须的下一代高尖端装备的材料难题就一定会被攻克。”面向未来,李贺军坚定地说,“尽管攻关任务艰巨,但国家需求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无论多难都要干下去。”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