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大专院校 » 正文
聚焦学术前沿 服务国家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9  来源:陕西日报  浏览次数:282
核心提示:我省高校以创新成果助力国家建设在运-20飞机研发过程中,西北工业大学多个科研团队参与研发。在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研
——我省高校以创新成果助力国家建设 在运-20飞机研发过程中,西北工业大学多个科研团队参与研发。 
       在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研制过程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团队作出了创新贡献。 西安交大无人驾驶智能车在第十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中获得总成绩第一名。 在港珠澳大桥设计建设过程中,长安大学科研团队及校友为大桥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11月23日至24日,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办的“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发展论坛”在西安举行。来自高校、企业、网络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300多人共聚一堂,聚焦国际网络安全领域的学术前沿,研讨交流提升网络安全学院的办学水平,为服务国家网络安全需求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高校以创新成果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一大批创新成果应用在国计民生领域。从遥远的外太空到深邃的海洋,无处不体现出我省高校的累累硕果;从丝路沿线的考古研究到大山深处的脱贫攻坚,无处不留下我省高校科研人员的身影。    
       揭榜挂帅 承担使命   
       烟波浩渺的伶仃洋,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已经开通一月有余的港珠澳大桥,连接着香港、珠海、澳门,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带来新的活力。长安大学多个技术团队为港珠澳大桥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使这个自古就是海上的交通要道变成通途。 
      “我曾多次踏上这座大桥的施工现场,也畅想过将来通车时的壮观景象。但在电视直播中看到曾经的想象变成了现实,心里还是非常激动。”承担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主桥的施工过程精细化分析及控制研究的长安大学贺拴海教授说,“港珠澳大桥建设凝聚了无数建设者的非凡智慧和辛勤劳动,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长安大学走出的校友已成为我国超级大桥建设的领军人物,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原副总指挥兼总工程师吕忠达、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青岛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原总工程师邵新鹏。   时间回到2016年9月25日的贵州。这天,被称为“观天巨眼”的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冠状主动反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建成启用。这个世纪工程凝聚着中国不同学科科学家的聪明才智,这其中就包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段宝岩团队。   
        FAST工程是“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该工程的建成使用,可以将我国空间测控能力由月球同步轨道延伸到太阳系边缘,将为我国火星探测等深空研究奠定重要基础。在这项重大项目中,段宝岩团队提出的关于大射电望远镜馈源支撑的光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方案,被同行称为“变革式的创新设计”,这一方案被誉为FAST工程的三大创新之一。   “高校要立足中国大地,瞄准国家需求,对标国际前沿,解决那些事关人类福祉的根本性科学问题,特别是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先导性问题和关键瓶颈性问题,做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西电党委书记郑晓静院士的话,也正是我省高校勇担使命、服务国家的写照。 
         今年5月22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奖励大会上,由高校主持或参与的项目获一、二、三等奖总数占我省获奖总数的58.17%,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高校科技成果“繁花似锦”的状况,更体现了高等教育为国家、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项目数量是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指标。2017年,全省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比2016年增加12.91亿元,投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同时,2017年全省高校在研科研项目52568项,比上年增加4216项。2017年我省高校科研成果产出大幅提高,全省高校申请专利18127项,授权9642项;高校专利拥有数达到32873项,较2016年增加4981项;全省高校共发表学术论文63547篇,比上年增加3556篇。   目前全省高校科研人员达7.4万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达2413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达18879人。我省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规模和质量有了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我省2017年增补的6名院士中,有5位来自高校。高校领军人物不断增加,使研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挑战科研“珠峰” 引领时代进步   11月17日至18日,第十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在江苏省常熟市举行。西安交通大学无人驾驶智能车在21支参赛车队中脱颖而出,获得总成绩第一名。无人驾驶智能车是当前热门和充满前景的研究领域,西安交大人走在了前列。目前,实现完全自主的无人驾驶是一个令人兴奋却又让人望而生畏的艰难挑战,面对这一挑战,西安交大人奋斗创新的步伐没有减缓。   令人兴奋的还有在今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一等奖的“3D打印技术重建脊柱脊髓功能的临床应用与相关研究”项目。该项目结合金属3D打印技术,开发出个性化穹隆顶钛笼式人工颈椎,在国际上创新性提出了椎体次全切术后可动人工椎体——椎间盘复合体植入、重建椎体运动单位功能的理念,研制出可动人工颈椎假体和人工寰齿关节,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3D打印是增材制造的俗称,这项技术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目前发展越来越快,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阔。西安交大是国内最早开展3D打印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7月26日,在2018中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西安交大卢秉恒院士讲到,增材制造对于中国制造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因为中国在产品的开发能力上不足,而增材制造给我们补足了这个短板。   
        西安交大机械学院李涤尘教授团队依托学校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西安交大附属医院等医疗单位开展学科交叉研究,从1999年就开始进行人体个性化植入物的研究,并不断拓展研究领域。近年来团队开展了PEEK(聚醚醚酮)骨科植入物3D打印技术研究,完成了世界首例3D打印PEEK肋骨和护心板植入体的临床试验。围绕人体典型软、硬组织及其固定界面(韧带/软骨/骨)的微血管结构、梯度结构的可控制造难题,该团队研发了可降解气管外支架、乳腺植入物等技术,实现了首例临床试验,促进了可降解活性组织与器官制造从理论探索向临床实践发展。   该项目研究了外形复杂、功能修复要求高的个性化颅颌面骨替代物数字化设计与3D打印制造技术,解决了替代物精确个体适配的难题,设计开发了颅颌面骨缺损修复的个性化替代物系列产品和制造设备,实现了颅颌面骨缺损个性化修复的数字化、精确化和大规模临床应用,精度比传统手工塑形提高10倍以上,手术效率提高80%。研究成果临床案例达到万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挑战科研“珠峰”,引领时代进步,始终是我省高校的追求。   
        10月20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水上首飞圆满成功。AG600飞机是我国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要求自主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飞机,也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AG600飞机具有执行森林灭火、水上救援、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多项特种任务的能力,是国家应急救援重大航空装备,对于填补我国应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满足国家应急救援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能力建设需要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这项我国自主创新的高端制造业的标志性装备研制过程中,西北工业大学多个团队参与了技术攻关,为AG600研制成功和水上首飞成功作出了贡献。这是西工大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最新成果。从我国运-20大型运输机,到C919大型喷气式客机,再到AG600水陆两栖飞机,西工大人从未缺席,为重点型号的研制作出了巨大贡献,见证着中国大飞机事业的“起飞”。   2017年7月30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式上,由西北工业大学自主研制的三型无人机系统编队威武亮相,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这也是西北工业大学自主研发的无人机系统继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后,再次在国家阅兵式中亮相。   如今,一大批西工大学子活跃在国家国防建设领域。据中航工业集团人力资源部门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在中航工业集团下属三大所和三大厂担任总师(副总师)、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特级专家的人员中,西工大校友占60%以上,这被称为“西工大现象”。     
        成果飞出围墙 文章写在大地   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高校以高度的责任担当,把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回报三秦父老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脱贫攻坚的“战场”,处处能见到高校教职工的身影。   9月26日下午,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挪威科技大学爱德华·莫泽教授在西北大学做了题为《大脑中的时空》的学术报告。与此同时,在安康市平利县的山区,孩子们也通过视频同步直播,与西大师生一起感受大师的风采。   平利县是西北大学结对帮扶的贫困县。在教育扶贫工作开展伊始,西大就成立了党政一把手担任双组长的教育扶贫领导小组,发挥科教优势,创新扶贫模式。去年6月,西北大学平利社区学院在平利县城关镇药妇沟社区正式挂牌成立,由西北大学的专家教授为群众授课,平利县的老百姓足不出村就能接受高水平的教育。这是我国首个以高校联合地方党委、政府的方式成立的社区学院,不仅开创了全国高校“走出围墙办社会大学”的先例,更弥补了县域经济人才短板,为推进高校教育资源全民共享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省高校充分发挥了“智囊团”作用,以精准产业帮扶增强地方造血功能,让困难群众真正有了稳定的“摇钱树”。   
        10月18日至20日,记者随省教育厅组织的扶贫工作采访团实地走访了铜川、咸阳、商洛几个高校扶贫点,深刻感受到了全省高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在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镇长舌头村一片沟壑地里,一望无际的连翘繁茂而充满生机。陕西中医药大学早在2011年就对旬邑县进行了中药资源普查,确定了连翘、倒卵叶五加、柴胡等九大适生品种,并于2012年在长舌头村建成了300亩连翘种植示范基地。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按略高于市场的价格,全部收购村民种植的连翘。周围村的村民们亲眼见到了示范种植户可观的收益,有了强烈的种植愿望。在长舌头村的示范效应影响下,目前旬邑县全县境内中药材种植达1.5万余亩。同时,学校在旬邑县建立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目前入驻企业23家,累计引进资金263.32万元,切实推动了旬邑县域中药产业深度融合和中医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形成了“高校+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致富之路。   站在旬邑县马栏镇前义阳村山坡上俯瞰,漫山遍野的丹参让记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机与活力。这里是咸阳师范学院“两联一包”扶贫点。   前义阳村村委会主任肖德峰告诉记者,近年来,咸阳师范学院为前义阳村进行种植产业和手工艺品制作产业扶持,成立了前义阳村互助资金协会、旬邑文冠百味花海种植专业合作社、旬邑阳阳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合作模式,引导群众种植文冠果树和中药材丹参,邀请专家进行培训,为全村整体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铜川市印台区王石凹村是陕西科技大学定点帮扶村。近年来,学校发挥高校智力优势,以增收为核心,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落脚点,累计筹措各类项目资金近1300余万元,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驻村“第一书记”陈永康告诉记者,通过持续精准发力,王石凹村贫困发生率大幅降低,产业单一、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正加快改变,特色养殖、中药材种植融合发展的扶贫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累计稳定脱贫148人,贫困发生率由41.6%降到16.2%。曾经封闭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变成了都市游客时常驻足的美丽乡村。   地处宁强县最北端的巨亭镇流溪沟村有一条路叫“溪音路”,以前这条上山土路只能通行三轮农用车,出行十分不便。西安音乐学院多方筹资150多万元,铺设了3公里水泥路,彻底解决了全村五组80多户人生产生活、发展产业、运输销售的交通难题。村民为了感谢学校,专门铭刻了“溪音路”石碑作为纪念。   我省高校在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帮扶优势的同时,消费扶贫也开展得如火如荼。10月15日,在陕西“双百工程”优质农产品进高校直通车消费扶贫活动暨深度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线上销售活动中,西安交通大学等46所高校与榆林市横山区等结对帮扶县(区)现场签订了“优质农产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意向金额达3679万元,同时开展深度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线上推介和线下展销活动。当日,线上、线下实现营销收入逾100万元。   长安大学通过建立教职工福利消费平台、生活消费平台、校园餐饮消费平台等3个平台,推进商南县农产品进校园活动开展。两年来,学校共采购当地花菇、木耳等农产品达386万元,惠及贫困户237户。   西安理工大学在“农特产品直销示范基地”建设前期,学校为略阳县免费提供校园周边沿东二环门店一间(面积为145平方米,免除3年租金价值86.13万元,配套装修费3万元),支持开办农特产品直销店。同时,学校联系略阳县农业局,在学校“两联一包”对口帮扶的何家坪村免费投放2000只乌鸡苗,并派出技术人员驻村指导农户养殖,签订成品保价收购协议。   
        40年来,我省高校奋进创新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歇。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省高教人正以实际行动努力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再创辉煌。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