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
罗仲伟:服务型制造以制造为核心,在制造的基础上把服务融合进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9-27  来源:省工信厅  浏览次数:408
核心提示:9月23日,由民革中央、广东省政协主办,东莞市人民政府、民革广东省委会承办的2023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大会在东莞举行。中国社会科

9月23日,由民革中央、广东省政协主办,东莞市人民政府、民革广东省委会承办的2023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大会在东莞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服务型制造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罗仲伟受邀出席,并在会上表示:服务型制造是产业融合概念中的重要内容,就是不离开制造,以制造为核心,在制造的基础上把服务的内容给融合进来。服务型制造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产业形态,它的核心还是不能离开实体经济。

 

在罗仲伟看来,当前推进制造业变革的重大技术实际上至少可分为四大类,即智能技术——解决的是机器自学习自适应问题;数字技术——解决识别、运算、加工和显示问题;网络技术——解决获取信息及连接问题;绿色技术——解决环境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罗仲伟还表示,制造和服务融合的关键是要真正从需求的角度来考虑供给。其实,从需求来看纯粹的制造是一个极端,纯粹的服务是另一个极端,两者间是一条光谱。任何需求一定是在纯粹服务和纯粹制造中间的某一个领域,它一定是某种服务和制造的比例组合,只不过越靠纯粹制造那一端制造的比重越高,越靠纯粹服务这一端服务的比重越高。

以下为罗仲伟发言实录:

 

主持人(袁雪)

现在所说的生产性服务业是融合概念,融合就分孰轻孰重,到底是谁为谁服务,关于这个词它也是有不同的概念,一个叫生产性服务业,一个是服务型制造业。我想问问罗老师到底谁是基础,谁又是最终目的?

罗仲伟

很多概念并不清楚,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它是从20世纪90年代从服务业里边衍伸出来的概念,也即服务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性服务业,一类是生活性服务业,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是围绕着第二产业生产制造过程,或者是第一产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提供专业性服务,内容很多,而且比生活性服务业要更复杂更专业,需要的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就更强。这是服务业里通过分工衍生出来的新行业,它是服务业。但生产性服务业本世纪国内才开始重视,特别是现在传统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重任,就需要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专业性指导和帮助,向制造企业赋能,所以现在非常强调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

服务型制造并不是一个产业,它只是产业融合中的一个内容。实际上,随着我们对制造业对产业认知的提升,另外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进入了一个融合的时代,过去产业分化越分越细,现在产业是逐步走向融合、协同。

服务型制造只是产业融合概念中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中国概念,就是不离开制造,以制造为核心,在制造的基础上把服务的内容给加进来,融合进来。所以这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产业形态。它的核心还是不能离开实体经济。西方也在进行这样的转型,主要是跨国公司,他们叫制造业的服务化。这个对中国来说就不合适,我们有可能因为制造业的服务化就都搞服务去了,就把制造丢掉了。而我们认为,制造是根基,要在强制造的基础上去融合服务,所以提出来是服务型制造。与它相对的概念,也就是制造型服务。

制造型服务业讲的是原来做服务的企业,反过来他们向制造业渗透,比如现在新能源汽车里的造车新势力这一波,就是一些网络的公司,很多的网络平台、网络服务商,他们反过来开始向制造业渗透,这就叫制造型服务,所以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主持人(袁雪)

刚才罗老师补充的一点是,对市场需求的理解,以及产业融合带来一些重大变化,可能以往都是企业有能力生产,有什么能力就会生产什么,现在可能更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然后根据企业对市场的理解,反向组织资源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已经是一种生产模式的巨大转变,但这种转变对于企业来说,挑战在哪里呢?

罗仲伟

这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模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改变了,我们现在正在从工业经济时代向数智经济时代转变。数智经济时代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制造业、工业就没有了,而是意味着制造业要按照新的机理、新的方式来运转。所以首先要从头脑上改变,改变传统工业经济的思维方式。过去我们讲隔行如隔山,觉得不可逾越,但实际上现在要跨界,就是要融合、协同。这个时代是这样的,因为技术进步给我们带来了融合、跨界的手段。

现在有一些很好的例子,很多企业的实践已经远远走在政策和理论的前面。比如,东莞有一家叫慕思的企业是做床垫的,但他们把说法改了,现在叫做“睡眠健康管理专家”,提供睡眠解决方案。慕思认为,从需求角度来说,消费者需要的是睡眠,床垫并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东西,它只不过是睡眠的载体。这样来思考,慕思就应当是一个睡眠健康的服务专员,提供这样的睡眠解决方案。

我去看过,整个床垫的生产已经全自动化,这个在技术上不难,关键是商业模式改变。他们目前在做慕思连锁酒店,针对的是全国上百万的销售人员。这些销售人员成天在全国各地跑,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断换旅店而影响睡眠。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是给用户个人化定制的睡眠方案。入住慕思在各个城市的连锁酒店,就能根据你的实时生理指标配置床垫、枕头,根据你的个人习惯设置睡眠环境。这样一来,通过满足特殊的睡眠需求而黏住了这些客户。慕思也不是不做床垫了,高端的床垫仍然在做。但他整个业务的模式已经发生改变,其背后是制造思维发生改变。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传统的制造。制造是生产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物理产品,服务则是满足体验需求,一个是物化劳动,一个是活劳动,两者间是存在差别的。

制造和服务融合的关键是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来考虑供给。其实,从需求来看,纯粹的制造是一个极端,纯粹的服务是另一个极端,两者之间是一条连续的光谱。任何需求一定是在纯粹服务和纯粹制造中间的某一个领域,它一定是某种服务和制造的比例组合,只不过越靠近纯粹制造那一端制造的比重越高,越靠近纯粹服务这一端服务的比重越高。

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应当是大势所趋,传统制造业中的每一个企业都有可能融合服务,而并非要做到一定的规模,一定的阶段才能融合。任何一个企业规模上有多大无所谓,都可以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关键是你把你所服务的对象要想清楚。

另外,无论是制造业中按照技术经济特征分类的零散型制造、还是流程型制造,都可以融合服务要素。还有比如刚才两位企业嘉宾讲的,他们都是针对B端的,为生产端提供产品,可以做服务型制造,为C端提供产品仍然可以做服务型制造。

所以,只不过是程度多少而已,而不是说不能做,关键是背后思维转变,观念要改变。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当前推进制造业变革的重大数字技术实际上是不同的几种技术,至少可分为四大技术,即智能技术——解决的是机器自学习自适应问题;数字技术——解决识别、运算、加工和显示问题;网络技术——解决获取信息及连接问题;绿色技术——解决环境对我们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有人说先要有数字化,数字化后才是智能化,我觉得似乎不是这样的。核心在于企业为满足特定需求所开展的业务是什么。我同意刚才几位企业嘉宾说的,不是为了用这些技术而投资技术,而是这些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如何服务于业务,服务于生产过程。

一方面,数字化、智能化背后的核心还是要以业务为导向。而且,一企一策,没有一个泛之四海皆准的模式,这个企业做得好,你不一定做得好,所以你一定要按照自己企业的战略和业务去选择合适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融合化和数字化智能化并不是同一回事。数字化、智能化中四大技术的运用所解决的是生产力问题,是提高生产力的技术工具应用,而融合化则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这种原来是两个不同的部门,两个不同的行业,要能够融合起来,背后要解决的是一个生产关系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企业的战略要改变,资源配置方式要改变,生产组织方式要改变,生产流程要改变,人力资源管理要改变,财务核算方式要改变,等等。我们所观察的一些企业都在进行这样深刻的组织变革,这已经和传统的工业不一样了。

从政府而言,整个产业组织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区域产业治理面临极大的挑战。

 

主持人(袁雪)

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可能是这个世纪后我们才开始关注的一个问题,可以说中国在这方面的起步并不算太早,但还是有它的优势,包括咱们巨大的制造业规模,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以及整个中国制造业海量的应用前景。请您给接下来的产业融合一些寄语或者预测一些未来的方向。

罗仲伟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过去主要是由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来提供,包括技术、管理、商务、财会、法务、咨询等等,甚至招聘都是由这些机构提供。但现在一些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已经通过知识积累的外溢,向同细分行业的中小企业输出转型升级解决方案、工业技术解决方案、工业设计能力、专业检验检测能力、供应链能力等,这也成为生产性服务的一个来源。所以除了专业的第三方方案提供商,还有一些龙头企业、核心企业把自己的一些行业内的知识向中小企业输出。

 

来源:财经网9月23日发布,受访者:罗仲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服务型制造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