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技术创新 » 正文
农高会上见证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9-22  来源:西安日报  浏览次数:133
核心提示:土壤也能做体检秋雨可以春天用  在农高会B馆,黄土高原集雨补灌技术沙盘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记者郝钟毓摄)■记者南江远土壤
 土壤也能做“体检” 秋雨可以“春天用”

  在农高会B馆,黄土高原集雨补灌技术沙盘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记者 郝钟毓 摄)

■记者 南江远

土壤是生命之基、食物之源,守护土壤健康对于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9月21日,走进第30届杨凌农高会各展馆,一系列聚焦“土壤健康与粮食安全”的农业新技术、高科技,让大家充分感受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魅力。

给土壤全面“体检”

助力农作物提质增产

给土壤做体检,你见过吗?9月21日,在农高会B展馆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专题展上,一段给土壤做体检的介绍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为土壤体检,主要是查清土壤理化性状、质量和障碍退化状况等,也就是摸清土壤质量家底,为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数据支撑。”展馆工作人员说,给土壤体检时,工作人员们分赴各地采集,之后再进行检测,得出土壤的湿度、硬度以及富含的有机质、矿物质等,然后出具“体检报告”。

记者在展馆看到,几个大玻璃容器内分别装着从汉中、安康、咸阳、西安、延安、榆林等地采集的土,有紫色、黄色、褐色等好几种颜色。

工作人员说,截至目前,我国已经进行了3次土壤普查,第3次土壤普查的目的就是摸清土特产品的土壤特殊家底,更精准了解哪里的土地适合生长哪种作物,有助于优化土特产品的种植方式,从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除了给土壤做体检,记者在农高会上还遇到了一群“土壤营养师”专注于土壤治理,让农作物提质增产。

在农高会A馆广东省佛山市展区前,工作人员向各大客商及农户们介绍着他们的新产品。“我们研发推出的叶面控制技术,可以对土壤进行‘营养调理’,并提升农作物硅及富硒含量,实现提质增产。”工作人员介绍道,他们主要是通过土壤改良剂、微生物菌剂、叶面硅肥等技术,在改善土壤状况的同时,阻隔农作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同时提升农作物硅元素含量,从而加强光合作用,提质增产。

目前,他们的技术及产品已经在东北、河南、云南等地推广应用。根据多年推广应用得出的数据,产品及技术可使粮食类农作物增产8%-12%;瓜果蔬菜增产6%-13%;茶叶增产10%-30%。

小种子承载大希望

农业“芯片”保障粮食高产稳产

记者在农高会D馆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展区看到,装在透明容器里的小麦、玉米、油菜、小杂粮等各类农作物种子,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展位最中央,这是该校最新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展位下方辣椒、番茄、白菜、西瓜、苹果等瓜果蔬菜,吸引着众多参会者的目光。

“今年农高会,我们共围绕土壤健康与粮食安全组织展出104个作物新品种,包括粮油新品种46个、园艺新品种52个、经济林果新品种6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与合作办副主任刘典向大家介绍。

“你们的小麦和玉米都有哪些新品种?有啥优点?”“我们选育的小麦国审品种511是今年主推的粮食品种,具有口感筋道、高产抗病的特点,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到2000万亩,今年预计还将推广700多万亩;玉米品种,我们这几年主推陕单650、660、683等品种,是全程机械化高产新品种,亩产可达800公斤左右,目前,已经在榆林、咸阳、渭南等地应用,增产成效显著。”面对大家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刘典详细介绍道。

“粮油安全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这是我们推出的大豆新品种,豆型较大,特别适合全程机械化,具有高产抗病的特点。”刘典说,培育适合全程机械化的种子是这两年的一个趋势,这将为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粮安天下,良种先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刘典说,希望借助农高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良种落地生根,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多新贡献。

秋雨春用 丰雨旱用

集雨补灌技术为作物生长保驾护航

在农高会B馆,有一处模拟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地势的沙盘。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一根根红色管道设备如何将沟底雨季收集起来的雨水一级级输送到山坡上进行灌溉,引发了大家的好奇。

“这是陕西省农业节水技术体系的专家针对旱作农业研发出的‘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通过沟道坝拦水、光伏发电提水、水窖高位蓄水和节水补灌补水,实现‘秋雨春用,丰雨旱用’。”陕西省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宋小林说,这项技术能够有效解决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目前他们已在榆林、延安等地推广应用20万亩左右,使谷子和苹果的产量成倍增长。

在这个展区一侧,还有一处沙盘十分醒目。长方形的沙盘上,模拟了一年四季农作物生产的状况,“田地里”,摆满了各种农机。展馆工作人员张睿说,沙盘展示的是他们在关中灌区推广的耕地周年“吨半田”集成技术。

“什么是‘吨半田’?”张睿说,就是在同一块试验田里,一年中种植小麦和玉米两种粮食,亩产总产量突破一吨半,即1500公斤。“比如说,10月初,玉米收割完后,就开始种植小麦,到来年6月份收割完小麦,再接茬种植玉米。其间通过智慧化管理,对水肥精准调控、对病虫害精准防控绿色管理,在保障土壤健康的同时提高产量。”张睿说,这样下来玉米和小麦的每亩产量都能达到将近800公斤,一年周期下来一亩地就达到1600公斤,实现了“吨半田”。

据悉,本届农高会期间,来自国内外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涉农企业代表还将通过论坛及系列活动共话“土壤健康与粮食安全”,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