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技术创新 » 正文
“六个赋能”——“科创高新”的探索与发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8-17  来源:西安日报  浏览次数:65
核心提示:  西安高新区集成电路创新中心(西安电子谷核心区)。(西安高新区供图)培育硬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内培外引模式

  西安高新区集成电路创新中心(西安电子谷核心区)。(西安高新区 供图)
 

培育硬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内培外引”模式,搭建平台、优化机制,形成开放引才的新优势;制定硬科技系列政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科技创新环境……

西安高新区坚持以硬科技为方向,以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四链”融合为路径,实施“六个赋能”(技术赋能、人才赋能、平台赋能、政策赋能、市场赋能、生态赋能),在率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六个赋能”,让高新区科技创新力量显著增强,创新活力持续迸发,重大成果不断涌现。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硕果累累,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技术赋能:

立足禀赋 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速超50%

“高新区从技术供给的源头促进转化,鼓励引导高校院所‘打破藩篱,走出围墙’。”据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既注重基础研究,又注重应用研究,高新区通过推进“技术赋能”,让应用研究变成样品、做成产品、形成产业。

去年以来,高新区不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成果,推动高校院所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出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科技企业。

在此基础上,高新区从技术需求主体促进转化,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创新联合体”,开展“揭榜挂帅”等活动,以“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答题”为主要方式,通过“联成果、联人才、联设备”等途径,为企业建立了外挂的研发团队、前置的人才蓄水池、共享的实验平台,对成长起来的市场主体进行技术赋能。不仅如此,企业为高校在研究方向、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反向赋能”,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近三年来,高新区推动高校院所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超过1000个,技术合同交易额从460亿元提高到11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50%,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一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7.5%,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硬科技企业。

人才赋能:

内培外引 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

“我们通过内培和外引相结合的方式,搭建平台、优化机制、开放引才,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内培方面,高新区积极探索校企联合育人机制,与高校共建教育科技人才创新联合体,通过与高等院校开展技能人才定制班并给予补贴、为龙头企业下放人才自主评价权等一系列举措,形成“企业主导、市场培训、政府补贴”的人才供给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高新区是全国天使投资的“探路人”——早在30年前,高新区就给高校院所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初创企业做样品、建产线、对接市场,将一批科研人才培养成“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内培模式。

在外引方面,高新区通过建立海外人才项目基金、海外引智联盟、离岸创新中心等引才机制,提供国际社区、国际医院、国际学校等系列配套服务,形成了开放引才的新优势。如今,人才真正成为了高新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资源。

平台赋能:

迭代升级 建立新型市场化研发机构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优质创新资源聚集地,是高新区强化科技力量的重要方向。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高新区逐步形成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的平台体系,并且在各垂直领域构建了“矩阵式”服务体系。

近年来,高新区积极探索,建立高校院所、各级政府、社会资本等多类型主体联合的新型市场化研发机构。

“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正是这些“四不像”研发机构,一体化解决了技术来源、资金渠道、人才供给等问题,弥补了传统研发机构、孵化器、投资机构等各类单独主体的劣势,实现了“1+1+1>3”的平台赋能效应。

目前,高新区已建设约1000万平方米的创业孵化载体,其中,众创空间109个、孵化器59个、加速器20个、产业园区12个,孵化毕业企业2.3万家,覆盖了企业全生命周期。

政策赋能:

先行先试 围绕梯度培育等领域持续发力

“科技企业在发展前期,普遍存在着研发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需要政府强服务、出政策、扶上马、送一程。”据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企业发展实际,高新区近年来在梯度培育、技术攻关、研发投入等领域持续发力,制定了“科创九条”“上市十条”等系列政策,并且实施“千人助千企”,全面深化“一窗受理”“最多跑一次”等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科技创新环境。

“对科技企业进行政策赋能,最重要的就是‘先与企业共患难,再与企业同发展’。”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只要是企业看准的事情、认准的产业,高新区就会最大限度给企业创造支持政策、创造生产条件、创造应用场景,助力企业奋发前行。

市场赋能:

前瞻布局 助力产业发展和迭代升级

作为地处西部的开发区,西安高新区支持新兴产业,如果单纯依靠财政补贴和政府扶持,是难以为继、不可持续的。对此,高新区扎实践行“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统一,加快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笔者了解到,高新区瞄准未来产业发展,前瞻布局、抢占赛道,紧抓资本市场赋能企业发展,通过市场化培育未来产业,为产业发展和迭代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并且,高新区通过市场化改造帮助企业突破“瓶颈”,用政府的手段、市场的办法、资本的活力来重塑企业,支持企业科创板上市。

聚焦科技创新主责主业,高新区培育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近3年高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均超过30%。

目前,高新区正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实施“追光计划”“逐日工程”等,谋划布局先进光子、空天科技、未来材料等新产业新赛道。

生态赋能:

要素聚合 营造创新创造的良好生态

30多年来,高新区通过各种方式为企业全方位赋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科技、资本、人才“三大市场”,把各类创新要素聚合起来,努力营造更有利于创新创造的良好生态。

笔者了解到,高新区建立全国首个科技大市场,开展知识产权挂牌交易、仪器设备共用共享和科技中介交流,实现科技服务赋能,入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并且组建了全国首家技术经理人队伍。

高新区建设丝路资本大市场,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并且落地了深交所、上交所、北交所的驻陕机构和陕西资本服务中心,为上市企业提供驻场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构建了完整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融资租赁+担保服务”科技金融服务链条,助力中小微科技企业发展,自主培育了200多家后备上市企业。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区组建产业引导基金矩阵,应用投行思维,以投促培。截至目前,高新区聚集了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和要素平台1500余家,科技型企业年均获得风险投资突破40亿元。

不仅如此,高新区还建立了丝路人才大市场,为高层次人才和入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政策解读、人才认定、金融服务等多方面职能,并且建立了服务专员队伍和专属服务运行机制,累计引育硬科技人才4000人、高层次“科创人才”7200余名。

结合科技创新领域的特点,高新区积极探索“六个赋能”,不仅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且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领域增添了发展活力、提供了宝贵经验。

未来,高新区将进一步以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为加快建设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更大贡献。

(城端传播工作室 刘晓倩)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