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技术创新 » 正文
以基础研究重大突破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3-23  来源:陕西日报  浏览次数:94
核心提示:刘航姜本田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

刘航 姜本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相比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具有更明显的前瞻性、积累性和知识共性,对应着更广泛的技术机会和产业化空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推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通常都以关键科学领域的重大原理性突破为起始,基础研究带动新知识集群涌现,引爆技术、产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

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此,要特别重视基础研究作为创新链源头的先导作用,发挥基础研究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撑力,促进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重大突破,深入推动科技创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方面,加强基础研究有助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另一方面,基础研究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构筑物质和人才基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基础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普适意义,领域指向性弱,产业范畴宽泛,对不同产业部门和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动都有支撑作用,带动协同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兴趣导向、原理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构建基础研究触发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推进对宇宙演化、意识本质、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等的探索和发现,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基础研究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历史上重大科学进展的直接动因多种多样,既可能由科研人员的兴趣和灵感引发,也可能是学科逻辑的自然延展,还可能是关键技术难题倒逼所致。具体单项突破往往以三者中某一种为主要导向,不同导向下的无数个成果突破时间继起、空间并存,便构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知不断拓展的宏伟图景。构建基础研究促进机制,首先要构建研究触发机制,包容性地引导、激发不同科学属性研究的冲动和持续力,促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协同发展。一是科学评价不同特质的课题及研究人员,实现研究性质包容性。按照学科特点和任务性质,科学确定评价周期,探索低频次、长周期考核;完善体现基础研究人才评价特点的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等制度,加大对重大科学发现和取得原创性突破的基础研究人员的倾斜支持;扩大高校与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选择权。二是有针对地提供研发服务和基础设施,实现学术生态包容性。加强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和科学数据管理,统筹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规划布局;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数据和仪器设备向各类创新主体开放。三是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双向普及,实现创新群体包容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加强基础研究后备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有潜力的中青年科学家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面向其他学科学生和社会大众开展双向科普教育,创办重点科普基地和品牌科普活动。

财政投入、企业投入与社会投入相配合,完善基础研究投入体系

基础研究具有高风险、强外部性等特征,难以不依赖外部补助而获得期望收益,因此各国基础研究多以公共资金为主要投入来源。然而,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可能会因经济周期、税基结构等因素变化而发生波动,为保持投入连续性,还需由中央财政撬动地方财政、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随着我国财税体制和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深化,科技金融探索不断深入,以及基础研究的组织化、可分割化、模块化,构建包含更多非财政资金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的条件日益成熟。一要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对高校、科研院所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要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源头创新的重要作用;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财政出资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二要探索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共同组织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任务的新机制。要健全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运行机制,引导地方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鼓励地方参与投资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尽快缓解设施供给不足;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基础研究发展格局。三要采取政府引导、税收杠杆等方式,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探索实施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资助、科学捐赠等措施,激励企业及各界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研发机构和联合实验室。

知识迁移、技术开发与产业应用一体化,畅通基础研究转化循环

创新价值链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三个序贯环节。基础研究位于起始端,对应的是知识创新环节。基础研究形成的新知识被下游的应用研究和产业部门采用并转化,从“可用”走向“有用”再走到“被用”,才能完成价值塑造,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应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加快基于基础研究的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使基础研究在顺畅的循环体系中实现知识叠加创造。一是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激发多元主体共建产学研用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布局,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创客等创新主体协作融通;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推动主供合作、项目平台合作、大科学装置共享、区块链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科研联合。二是重视应用研究对原始创新与产业化的衔接作用,促进应用研究工程化、组织化和高效化。推动应用研究资助方向多元化,避免研究人员重复进入热点领域,遏制“以次充好”“以多胜优”等短期行为,加强科研领域学风作风建设;处理好财政投入为主的基础研究阶段与企业为核心的应用研究及产业化阶段的任务衔接、资金融通和风险分担。三是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需求,提供便利化措施和信贷担保机制;支持企业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科技项目布局和扶持机制设计。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大学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