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大专院校 » 正文
让更多的科研成果从“书斋”走向“田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16  来源:陕西日报  浏览次数:1073
核心提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团队发现了小麦中的感病基因,这对于小麦育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小麦中的感病基因敲除后,就有可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团队发现了小麦中的感病基因,这对于小麦育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小麦中的感病基因“敲除”后,就有可能让小麦重新获得一定的抗锈性,进而使已淘汰的小麦品种重新焕发生机。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团队已经和育种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一批抗锈、高产的小麦新品种将被成功选育。

长期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团队以小麦生产实际需求为研究方向,在攻克小麦条锈病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李振岐教授带领团队完善我国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康振生教授带领团队“抓到”条锈菌“疯狂作案”的真凶。科研专家提出的条锈病防治策略和解决方法被农业生产部门采纳,实现了科研成果从“书斋”走向“田野”。

要让更多的科研成果从“书斋”走向“田野”,首先必须树立科技服务生产的研究目标。科研工作者要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同时带着问题进行科学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团队取得的此项科研成果,最初发现是源于一个不知名的基因片段。科研工作者始终带着攻克小麦条锈病的想法去工作,才能在庞大的基因中留意这个不起眼的基因片段,为此后的发现与研究打好基础。

要实现科研成果从“书斋”走向“田野”,应该保持求真务实、锲而不舍的研究态度。从理论研究到生产实际,要经过一段非常艰辛的道路。在论文修改的近两年时间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团队补充实验、修改数据、调整逻辑,最终交出一份几近完美的答卷。

让科研成果从“书斋”走向“田野”,还要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科研工作者要从农业生产实践出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育种关键技术,育成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新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